林美琴的讀寫人生

Facebook 名片貼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共讀繪本ABC --明報周刊專訪


(原文刊於明報周刊http://www.mingpaoweekly.com/home.php) 27/09/2013  

(左起)林美琴,菜姨姨和撰文蘇美智
 
撰文:蘇美智
 

共讀繪本時,你會原汁原味地朗讀原文嗎?還是加油添醋用口語敘述故事?沒有文字的繪本從何讀起?如何把孩子對圖像的興趣延伸到文字?

很多媽媽都知道繪本的好,這趟,兩位分別來自台灣和香港的繪本推手將從共讀技巧的ABC說起,分享如何把繪本魔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誰是受訪者?

林美琴老師是專事閱讀與寫作教學研究的台灣學者,主持過不少親子共讀培訓工作坊,著作包括《繪本有什麼了不起?》、《兒童閱讀新識力──兒童讀書會與班級共讀》、《繪本遊藝場》等。

菜姨姨是本港的資深故事媽媽,馬不停蹄到學校分享閱讀樂趣,並組織大大小小的讀書會推廣親子共讀,著有《不說道理,只說故事》一書。

Q︰怎樣挑繪本?繪本也有不同屬性嗎?

A︰繪本的形式很多,根據圖文搭配比例的話,可以分成四類︰無字的、圖多字少的、圖文並茂的、圖少字多的。也就是說,繪本可以沒有文字,但一定不能沒圖畫。圖畫能降低閱讀的門檻,拓闊讀者的年齡層,所以從零歲到99歲的人兒,翻開繪本都能讀得津津有味。

雖然繪本面對的年齡層這樣廣,但是林美琴指出,爸爸媽媽挑選繪本時,仍要視乎手上的書能否針對個別孩子的能力、年齡和興趣。這就是我們用功的時候了︰學懂欣賞繪本,了解它們的屬性和設計,再好好配對,加以運用。因為即使無字書也有很闊的光譜,有些能親近幼兒,大孩子卻嫌「幼稚」,甚至可能引起反感情緒;另一些則需要較高層次的邏輯思維和生活經驗,大人和大孩子都能讀出興味,幼兒卻看不懂。

拿一本繪本仔細看,便會發現它裡頭很多潛藏的心思。以幼兒繪本為例,為了引發孩子好奇,故事大都圍繞着充滿拙趣的人物和動物,內容也貼近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這些繪本的詞彙不多,而且喜歡使用重覆句型,即使孩子未認字,但是把故事連聽幾遍以後,也會很有興趣地模仿,依着韻律和記憶來琅琅誦讀。

另外,幼兒繪本的規格變得愈來愈小,其實是為了方便小手指翻頁。這動作看在大人眼裡平平無奇,卻代表小腦袋已在努力運作,學習讀通這一頁跟下一頁的結連。說到底,不是說大人把故事講完,孩子就算讀過了。小朋友對故事背景有認識後,便可以自行探索和決定閱讀節奏,並且發展真正的閱讀能力。

Q︰親子共讀有什麼技巧?怎樣靈活運用?

A︰對於親子共讀的技巧,林美琴提出三種基本功──

一)原汁原味的朗讀法

這是把繪本文字原汁原味地讀出,它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助孩子累積詞彙。大人常常以為孩子一定不會懂得某些字,便乾脆把某些描述如「媽媽怒髮衝冠,火冒三丈」簡化成「她非常非常的生氣」,結局是淺化了孩子的詞彙和認知。林美琴指出,詞彙也要跟得上思考深度,方才講得出。缺乏詞彙也會堵住情緒出口,跟很多現代孩子的情緒管理差勁有關,就像肚痛時只懂得向醫生喊痛,也不曉得還有『悶悶的痛』和『一陣一陣的痛』這些描述。

事實上,繪本裡的圖畫已經為文字準備好最佳補充了。譬如說,用語言來解釋「囂張」非常困難,但要是搭配上文下理和畫中狸貓的臭臉,這個文字「謎題」便輕易解開。所以爸爸媽媽共讀時不妨大膽些,把文字原汁原味地唸出來。另外,生動的朗讀還可以透過音色、音量、音調和速度來傳遞文字的語感,讓孩子瞭解同一句「沒什麼」在不同的情景中,也會產生迥異的情緒和指涉。

二)加油添醋的敘述法

可是有些書我們鐵定朗讀不來,包括無字書和字少圖多的繪本。林美琴舉例說,有一本很妙的繪本,每頁只得一個「呀」字,無論打翻牛奶、考試失手、看見美麗的風景等等,不同情景和情緒全用一個字包涵了。共讀這繪本時,我們必須把圖像和文字資訊綜合起來,才得出完整敘述,所以「加油添醋」少不了。「在圖像時代中,每個人都要重新認識圖像、理解圖像語言,而繪本就是以圖像為主的書種,如果不懂圖,又如何在閱讀繪本時理解它的意涵?」

敘述法最大的難度,也許在於如何在不是原文照唸的情況下,依然完整有序地把故事傳遞清楚。為此,林美琴提出「場景->角色->情節」這技巧。以繪本《雨傘》為例,雖然通篇找不到一言半語,但是我們可以從圖像中擷取資訊︰「遊樂場上,一個小女孩撐着紅色雨傘,手裡還拿着黑色雨傘,默默的走在路上。」這敘述當然還可以繼續擴充延伸,至於那「油」和「醋」怎樣加,端的視乎我們的想像力和對生活情境的靈活運用。林美琴有一個貼士︰從感官開始,把雨打下來的滴答聲、雨中清涼的味道、遊樂場的空空蕩蕩,一一口敘出來,然後從外而內,推敲女孩的心情︰她在想什麼?這時有什麼期待?

敘述法不受文字局限,可以發揮很多可能性。

三)品頭論足的討論法

有些繪書的命題就是要癲覆傳統思考,譬如《頑皮公主不出嫁》就推翻了「從此王子和公主快快樂樂生活下去」的慣性,也有一些故事設開放式結局,鼓勵討論。而討論故事,除了能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知道他們懂得幾多外,也是思考和表達能力的訓練。有一個說法︰你問什麼問題,決定了孩子怎樣思考。

如果你一時想不到該拿出什麼問題來討論,可參考林美琴的建議︰(參與的)你看到什麼?發現了什麼?(預測的)你覺得接下來會怎樣?(理解的)為什麼會這樣?(應用的)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統整的)讀完這本書,我知道……林美琴還有一記提醒︰不要每次都「借刀殺人」,借討論繪本來數說孩子的不是。

這三種共讀基本功在台灣各有擁躉,但是林美琴認為最重要的還是靈活變通︰不單因應繪本屬性來選擇共讀方式,還要在共讀過程中隨機應變,即使讀同一本書也可以交換運用。譬如在朗讀故事時,倘若孩子看來聽不明白,甚至開始坐不住了,我們便得趕快換上敘述法或討論法,只在某些重要環節朗讀關鍵句子。

故事讀完,也不代表來自繪本的樂趣便到此為止,還可以大玩延伸活動,唱一首相關的歌、來一次角色扮演、做一本小書、甚至把繪本演成小小舞台。這樣也能回應孩子喜歡翻聽同一個故事的心理需求。

說到這裡,你會發現共讀不簡單︰多朗讀才能建立豐富而精準的詞彙,敘述故事時不會乏善足陳;爸爸媽媽引領孩子討論時要靈活思考,並且善用生活情境來表達。說到底,爸爸媽媽都需要學習,但菜姨姨提醒我們,不要把親子共讀弄得太沉重,填塞太多學習目標,也不必緊張兮兮造成很大壓力。因為有關共讀,孩子愛的還有親子間的親密。我們的功課就從培養興趣開始,先讓自己享受繪本好了。

Q︰為什麼是共讀,不是陪讀?

A︰一位媽媽參加林美琴的繪本共讀培訓,開宗明義便問︰為孩子講故事很累,有什麼法子能讓自己不要一面講,一直偷翻後面還剩幾多?

「共讀繪本,孩子首先看到的不是書,而是臉──爸爸媽媽的臉。如果我們一臉不耐煩,孩子難免會想︰這書有這麼難看嗎?讀書是不是很痛苦?這種聯想會影響孩子對閱讀一輩子的態度。

「如果你只是想透過繪本來教孩子,不自覺得就會很累,因為你在消耗自己。所以我們常說親子共讀,而不是陪讀。如果媽媽把繪本也看成功課,繪本便成為孩子的另一種功課,不考試時便不讀,成為被動的學習者。」林美琴說。

被動的學習者只會等待爸爸媽媽來講故事,但是透過繪本的圖文結合,孩子其實可以比我們讀得還好。這一代大人很多都被文字主導了認知方式,形同「圖盲」。相反,孩子不懂得幾個字,也沒有多少人生經驗可以憑藉,於是把圖像看得事事新鮮,常常揪出很多被忽略了的細節。因此,共讀繪本時,大人不要忙着擔當知識灌輸者,不妨也問問孩子︰你覺得接下來會怎樣?你還發現到些什麼?「所以說,小朋友才是我們的老師。」菜姨姨說。

如此共讀,孩子更有成功感,更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然後愈讀愈有趣味了。

Q︰怎樣令繪本成為高層次閱讀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A︰在菜姨姨的接觸裡,不少香港媽媽都擔心繪本令孩子不認字只識圖,台灣媽媽原來也身同感受。她們憂心孩子失去閱讀文字的耐心,沒有圖便看不下去,所以「橋樑書」才出現,用多字多圖少的方式引領孩子過渡看文字書。

但是在林美琴眼中,只要有適當的引導,圖像不單不會成為孩子認字的「阻力」,更是他們親近文字,發展高層次閱讀能力的「助力」。「關鍵在於學習者是否依賴圖像而放棄文字,還是以圖像作為親近文字的媒介,對於文字不僅是看到、讀到,更可以感受到。」

繪本的圖像正好補充文字,讓孩子感受到文字傳遞出來的情緒心情和感覺。「讀過繪本,以後孩子再讀文字就有畫面。譬如文字說『美』,但究竟怎生美法?孩子只要唸字,腦中便會蹦出繪本裡很多美麗的畫面,從圖感結連到語感,把孩子對圖像的興趣引導成為對文字的深刻體會。」

共讀是親親孩子

與孩子共讀繪本是享受,大概只是因為爸爸媽媽實在太忙,才一下子沒感受得到。合著《繪本之力》的日本作家柳田邦男的兒子早逝,他曾分享喪親後的歷程︰自己一直走不出悲傷,直至某次在書店蘯進童書部,把繪本一本接一本的翻下去,才忽然把與孩子共讀的點滴都翻回來。他慶幸自己曾經努力地留下這樣甜蜜的回憶。

談到共讀對親子關係的價值,菜姨姨尤其肉緊︰「小朋友需要你的時間不過是在十二歲之前,之後便有自己的生活,十年咋,好快無﹗雖然我們都不是天生便會講故事,但何不為孩子改變一下,用共讀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樣打好基礎,多傾計多溝通,孩子長大後有心事時,爸爸媽媽才接得住。」

事實上,繪本的題材幅員廣闊上天下地,也為親子話題打造出很大的空間,提供了大好機會讓爸爸媽媽多了解孩子──他喜歡什麼?他做什麼怎樣也不會倦?他怎樣看事情?老天爺給這個孩子送了什麼禮物?認識孩子,助孩子打開老天爺給他們預備的「禮物包」,是父母的功課。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2014南區大學教師感受力教學培訓

在中正大學帶領校內外教師培訓前後已近四年了,每次都感受到團隊的用心與溫暖。我的桌上有薰香小熊,肉桂蠟燭,清雅蘭花,還有現煮香醇黑咖啡,每次課程都陪伴我的小鹿吉祥物也出現了。更可貴的是來自南部各地的熱血大學教師們,在整天的研討與實作中,探索如何在教學中開啟學生的感應頻道,啟動學習的動能,然後在對應教學內容的思維、意念流動中,從接收音聲到微調音聲的清晰感應,進行生命轉化。這樣的教學才可以讓學生在知識與生命間從容進出, 但基本的配備是老師能否在課室的感思流動中來去自如啊!
謝謝大家的盛情參與,我們下學年見。
—南區<大學教師感受力教學培訓>後記,於中正大學。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與孩子讀詩--楊喚的童詩


   受邀為楊喚逝世六十週年重新面世的詩集掛名推薦。多年來,我從講桌下的學生到講台上的教師,楊喚的詩作一直是教科書裡眾多憂國憂民課文中的一股清流,那輕盈如夢的<夏夜>是一處心靈好望角,讓我得以在風聲鶴唳的升學氛圍中,眺望著真善美的人生前景,煨著生活的美好想望。因為這個推薦,我想到之前也曾在主編的<閱讀越聰明>兒童精選文集中選入楊喚的詩作,但在講座中卻一再被師長相繼詢問詩要怎麼讀怎麼教,甚至孩子為什麼要讀詩的問題。想到楊喚這首詩:我是忙碌的。
我是忙碌的。

我忙於搖醒火把,
我忙於雕塑自己;
我忙於擂動行動的鼓鈸,
我忙於吹響迎春的蘆笛;
我忙於拍發幸福的預報,
我忙於採訪真理的消息;
我忙於把生命的樹移植於戰鬥的叢林,
我忙於把發酵的血釀成愛的汁液。……

讀詩的意義更在於習於形義操練的語文教學中,是否可以在詩心與詩情的薰陶中,讓文字與生命對話,找到自己生命飛翔的姿勢,啟動生命的動能,那麼一切的學習才會找到理直氣壯存在的理由啊!

回眸前塵,我發現在有心與無意之間,文學已成為我人生的驅動程式,儘管步步驚心,但因為文學,我還能勇敢昂然前行,還能有夢,輕輕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