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琴的讀寫人生

標籤

Facebook 名片貼

顯示具有 採訪報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採訪報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绘本就是了不起

                    
2016-04-29 张贵勇 中国教育报张贵勇 中国教育报张贵勇

林美琴,台湾台南市公共图书馆委员及县市读写教育咨询顾问,专事阅读及写作、作文教学研究,带领国内外阅读、写作、书会、说故事等培训课程及工作坊。著作包括《绘本有什么了不起?》《绘本游艺场》《上作文课了》《手制绘本快乐玩》《儿童阅读新识力》等十余种,译有绘本《图书馆老鼠》等。

绘本就是了不起
——台湾知名阅读推广人林美琴谈绘本阅读

 
学生不爱看书怎么办?孩子只爱看图不看文字好不好?读书太快或太慢是不是问题?……近年来,伴随童书出版风生水起的是,许多教师和家长在方法上准备不足,面对种种阅读问题无从下手,无法科学指导孩子的绘本阅读。那么,到底该如何发现绘本的秘密,最大限度发挥绘本的教育功能?怎样通过绘本构建孩子的综合素养?
“我们这一代家长都是读着文字长大的,而现在的孩子是读图长大的,不能再用以前那一套阅读方法来教育孩子了,相反要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和阅读的内在规律,为孩子讲读绘本,用好绘本。”近日,台湾著名阅读推广人、《绘本有什么了不起》作者林美琴来京推广她的绘本阅读理念,活动期间她接受了记者专访。
 
读绘本时要找到“圆心”
“绘本能给孩子一种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其看到奇妙的故事世界。”林美琴表示,绘本虽然在形式上跟电玩一样同为休闲娱乐的工具,却有着电玩所没有或天然缺少的感动与温馨,打完电玩,心里可能是空虚的,而看完宫西达也的《我是霸王龙》《遇见你,真好》等,心里一定是满的,涌动着奇妙的感动,这是绘本也是阅读的核心价值所在。
无论对哪个年龄层的读者,绘本都有提升阅读兴趣的作用,兴趣正是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是阅读乐趣不断持续的基石。但绘本阅读有着内在规律,如绘本的装帧设计、每页前后的串联、开本的大小、镜头的运用等,短短的二十几页画面,任何一个画面背后都不是无意为之的,而是为了表现故事或主题。这就需要教师和父母了解绘本的基本知识,找到绘本的“圆心”,再通过观察和阅读,发现作者展现这一主题的方法、技巧。
在《绘本有什么了不起》中,林美琴全方位介绍了绘本的种类与构成,介绍了如何从图文信息进行推论,建构孩子的阅读力,并系统解读了《石头汤》等经典绘本。在她看来,绘本有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语感,在从图感向语感延伸的过程中,帮助其提高观察、思考和分享的意识。循着这样的方法,绘本就不只是图书,而是一种陶冶身心、开阔视野的工具。例如,大卫•威斯纳的《疯狂星期二》里,天亮时分警察头顶天空青蛙状的云,就是隐藏的非常重要的信息。当孩子发现了这一秘密,会激发阅读兴趣,爱上阅读。

何为真正的绘本阅读?林美琴的看法是,从绘本的图文元素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再经过推论及联结统整所有线索,掌握绘本的主题与意义后,观照自身的经验与知识背景,唤起情感与思维来响应与印证,进行检验、评估与批判,最终发展阅读对于自身的意义。
“我们那一代是以文字阅读为主,阅读滋养了各方面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因为过于注重读图,缺乏文字阅读的相关训练,因而很难生出深刻的反思。”林美琴说,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一起去发现文本。当教育者引导孩子通过读图,探索角色与空间的彼此关系,进而进一步感受角色在环境中的处境,角色之前的微妙互动或情感对应,就能一点点地深入故事,有着真切的阅读体验,激荡出更丰富多元的思维,绘本就此与孩子的生命联结在一起。
 
绘本有价值,但也要警惕误读
谈及绘本阅读的误区,林美琴认为,包括台湾在内的许多地区,都曾存在有两个极端,一是教师和父母完全不去引导,只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感受;二是指导过于教条,阅读之后要回答诸多问题,完成大量作业。对此,林美琴的看法是,如果大人一味让孩子自主阅读,以为孩子识字就可以看书,或者把绘本作为识字工具,过于看重孩子阅读态度等,都违背了绘本的本意。放纵与开放就在一线之间,教育者要做称职的引导者,不是教条的灌输者。
共读不是陪读,而是跟孩子一起读;家长不要让自己当老师,而是与孩子一起乐读趣读;老师要指导孩子发现绘本的妙处,不把阅读当考试的工具……在《绘本有什么了不起》中,林美琴条分缕析地指出了绘本阅读的误区。她的一个鲜明观点是,阅读绘本是好事,但也要警惕误读的现象。有些孩子从小接触绘本,但缺乏引导,使其只停留在浏览图画的五光十色,只是一种浅层的看,久而久之过于依赖图像的具体呈现,造成了想象力的萎缩,反而失去阅读文字书的耐力与能力。本该是助力孩子阅读的绘本,变成了走上高层次阅读的阻力。
绘本阅读不应只是局限于有趣的图像,而应让阅读外在的表象浏览发展成内在想象与思考的心智活动,将具体的图像转化为抽象的思维。”林美琴说,绘本是为了发现阅读力。阅读力不只是识字的能力,还包括理解与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和家长要做的,不是用绘本说教,而是跟孩子靠拢,引导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绘本阅读亦不在于数量的多寡,而是有没有自己的思考,是否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换而言之,绘本是阅读的助力还是阻力,关键在于学习者是依赖图像放弃文字,还是将图像作为亲近文字的媒介。绘本的图文是不可分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对于文字,老师也好,父母也好,要引导孩子不仅是看到、读到,更要感受到。如果通过绘本阅读,培养孩子的“图感”,以接受文字的丰富含义,孩子对绘本的领悟就会更深刻,也更能奠定其深度阅读的基础,丰富对自我的认知,使阅读真正与人生联系起来。
据林美琴介绍,从1999年开始,台湾举行了“书香满宝岛”活动。受活动影响,许多家庭开始重视亲子共读。在学校层面,考试也逐渐从单纯考知识转向考察学生的阅读面,变成一种阅读力的比拼。有一年的考题甚至就是绘本。“现在大家都讲综合素养,所谓的综合素养是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光后剩下的东西。绘本从长远来看就是建构孩子综合素养的工具。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如果将表面的信息转化为思考能力,怎么去整理、解读、判断图像背后的意味,都是绘本阅读能给予的”。
 
写作是阅读的自然流淌
传统的作文教学,习惯于让学生背诵好词好句好成语,然后套用范文,这可谓许多学校和教师教学的不二法门。但由于没有与生活、情感与常识对接,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我的一只左脚受伤了”“我最喜欢的水果是苹果,为什么呢,因为苹果是我最喜欢的水果”“我讨厌弟弟……有弟弟太幸福了”等让人啼笑皆非或毫无逻辑的内容。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林美琴认为,是作文与阅读脱节的结果。她始终坚持的一个理念是,阅读是自外而内的,写作则是自内而外的。好的作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尤其离不开绘本阅读的奠基。“绘本其实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你看到什么,根据书中的线索猜测故事的进展,即从图像、线条、造型、色调、构图等细节中,都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进而梳理角色与环境的关系,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通过对构图的感知,绘本阅读就能从表面的视觉游荡,发展成为立体探索的心理活动,从情节中进一步探索到角色的感受与想法,有不吐不快的冲动,这样就能写出很好的故事。
“席慕容写一棵开花的树,能写得那么美,就是因为诗人用心去观察这棵树,把自己融入一种情境之中。”写出好故事的要素,林美琴认为离不开三大基本功:构思力、文字力和结构力。“写,这个过去被认为过时的能力,现在被验证为能培养出21世纪人才的新竞争力,能写出逻辑力、创造力、思考力,就是一篇佳作,也一定能为事业或人生加分。而练就三大基本功,除了要大量阅读经典绘本,懂得欣赏字里行间的画面,还要融入情感。某种程度上,绘本写作就是一种情感的输出,是被故事感动后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流露”。
林美琴告诉记者,目前在台湾,很多上了大学的学生要上补救班,帮助学生重新看待写作,获取写出自己想法和做法的能力。这是因为,这部分学生的写作训练往往是背诵式的,只为了高考,而不是将之作为核心能力来联系。上大学是背出来的,没有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其中更深的原因则是他们在童年时很少接触绘本,没有经过从图感到语感的训练,也没有练就用文字描述世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采访过程中,林美琴拿出一张纸,折折剪剪就成了一本小书,在上面画上图画,就变魔术般成了很好玩的绘本。她告诉记者,她会做100多种小书,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思维,如四页书是起承转合的叙事结构,五页书是递进思考的故事,20多页故事则有助于展开更多的细节。每次给孩子们讲绘本写作,他们都很期待,也画出了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对孩子而言,这些小书小书即使不出版,也是一种很有意的锻炼,至少让他们知道,绘本不是高不可及,而是好玩、有趣的存在,更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本文作者张贵勇,原载《未来教育家》2016年第2、3合刊)

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專訪閱讀推廣專家林美琴|如何以正確的姿勢擁抱親子閱讀                                                              出處:2016-01-07  經典繪本       


/李貝(家庭關係研究院成員)

教育專家尹建莉曾說:“一把相同的種子撒到地裡,有的得到合適的水分和充足的光照,有的既乾旱又曬不著太陽,最後差異當然很大。閱讀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陽光。”閱讀是一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養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想說,閱讀固然重要,但正確閱讀更重要。

如今,親子閱讀是一個很熱的話題,這股暖風已吹向很多家庭。但在“熱”的同時,我們是否應放慢腳步,進行一些“冷”思考,審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閱讀的道路上,我們不妨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我們真得讀懂繪本了嗎?其在親子閱讀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親子閱讀在推行中存在哪些誤區?如何才能發揮親子閱讀的最大價值?我們究竟該以怎樣的姿勢來擁抱親子閱讀?

近日,臺灣著名兒童閱讀推廣專家林美琴老師做客大V店,“經典繪本”記者對其進行了深入採訪,讓她來為大家解開心頭的疑問。


重新發現繪本

說到親子閱讀,就不能不提繪本。繪本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本書,為孩子打開了認識世界的一扇窗。但仍有很多人對繪本還停留在“小人書”的認識層面,甚至有人認為繪本是給不識字的人看的。其實每一本小小的繪本,都是一個大大的世界,蘊藏著非常豐富的寶藏。那麼,繪本在親子閱讀中有著怎樣的作用?林美琴老師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圖畫生動,滿足了孩子在幼兒階段的閱讀需求。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不同年齡孩子的閱讀能力是有所差異的,3歲以前的孩子大多比較喜歡色彩鮮豔、形象逼真的圖畫書,而繪本中有大量生動有趣的圖形,這一獨特的表達形式抓住了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風趣生動的畫面不僅滿足了幼兒強烈的好奇心,還能幫助孩子理解故事,降低閱讀難度,提高閱讀興趣,從而將幼兒帶入快樂的閱讀之旅。

2、主題豐富,涵蓋了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所能遇到的所有問題。

如《小熊寶寶繪本》系列就涵蓋了嬰幼兒生活從吃飯、睡覺、洗澡、上廁所、刷牙、穿衣、問好到交友等各個方面。繪本通過生動有趣的表現形式把你帶入你熟悉或不熟悉、喜歡或不喜歡的領域,並透過繪本創作者的眼和心,擴展你的視野,將你引向更廣闊的天地。

3、層層推進,是聽、說、讀、寫能力建立的重要鋪墊。

孩子首先被圖形吸引,通過對圖形的理解,逐步由圖形聯想到文字,進入指物認字的階段,然後再逐步鍛煉從字到詞、句再到段的語言能力,進而步入自主閱讀的階段。這是一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過程。

4、寓意深刻,圖像背後是深刻內涵的凝縮

林老師舉了一個例子,蘋果在繪本中可能不只是蘋果的表像描述,而是作為傳遞某種意義的媒介:如果蘋果放在醫生或牛頓旁邊,那就不只是蘋果,而且成了健康或地心引力的象徵。閱讀繪本時,不應只將眼光停留在故事表面,而要讓自己的情緒融入其中,感受繪本獨特的魅力和思想。
 


親子閱讀有哪些誤區

早期親子閱讀對孩子的成長益處頗多,但林美琴老師表示,在親子閱讀推行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誤區。

1、早讀不是提前讀。

早讀在幼兒成長階段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很多家長誤讀了早讀的意思,認為早讀就是讓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提前讀很多東西,提前認識很多文字,提前接受很多道理。筆者觀察到,一些家長讓還在上幼稚園的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可謂用心良苦,但卻沒有考慮到這樣的做法是否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抽象枯燥的知識是否會扼殺掉孩子的學習興趣,過早的智力開發是否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壓力和負擔。

2、共讀不是陪讀。

共讀不是陪讀,而是要家長跟著孩子一起讀,在這個場景中,家長不要把自己當成老師,費力教導孩子,而應引領孩子從“學會閱讀”到“從閱讀中學習”。不然,孩子在學校上了一天課,回家還要繼續上父母的閱讀課,會毫無興趣,甚至會把閱讀變成了一種負擔。有的家長像是給孩子上課一樣,通過給孩子讀繪本,不停地提問,不停地審問孩子學到了什麼。此時,繪本變成了教化的工具,承載了家長更多的期待,反而影響了孩子閱讀的積極性。

3、多未必就好。

家長都非常在意孩子掌握知識的多少,所以拼命給孩子“喂”很多東西,也不管孩子能否消化。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家長炫耀,我的孩子才三歲,可是他已經能認識多少個字、背多少首詩了。林美琴老師認為,識字不代表會閱讀。如果識字多,但他沒有能力將內容串聯起來,理解其中含義,或是只是讀懂情節,卻沒有內化成自己的認識,都沒有達到閱讀的效果。而且家長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在幼兒時期對孩子想像力、敏銳感受力的培養,而一旦錯過最佳培養時機,將追悔莫及。因此,父母不應操之過急,而是要打好孩子的底蘊和基礎,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習慣及能力。


如何以正確的姿勢擁抱親子閱讀

吉姆·崔利斯的《朗讀手冊》上有這樣一段話:“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給孩子讀書,營造溫馨讀書的家庭環境,將非常有利於引導孩子讀書。但如何才能發揮親子閱讀的最大價值,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姿勢擁抱親子閱讀?林美琴老師給了父母如下建議:

1、時刻學習,保持耐心。

父母也需時刻學習,時刻更新自己的理念及知識。另外,和孩子共讀時,即使遇到挫折,即使孩子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持續,父母也要耐心,並平靜思考如下問題:如何根據孩子的性情因勢利導,如何建立孩子的閱讀習慣,選擇的繪本是否。北大著名教授曹文軒曾說道:“一個人讀書的興趣應該是從童年開始的,童年中你沒見到好書,你一生很難培養好真正的讀書興趣。”選好人生的第一本書非常重要。所以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去選擇適合的繪本,並持續耐心地觀察孩子、引導孩子。

2、不要把繪本當成教化的工具。

林美琴老師認為,很多人長大之所以不再喜歡閱讀,是因為常常把閱讀跟考試連在一起,往往涉及一些不愉快的經驗。因此大人和孩子共讀時,不要再把這樣的陰影強加到孩子身上,不要隨時提問,不要懷著檢驗結果的心態講大道理,讓閱讀變得嚴肅、沉重。那樣的話,孩子還敢和你閱讀,還願意閱讀嗎?

閱讀應當是愉快的經驗,孩子應該是一想到閱讀就自然想到媽媽溫暖的懷抱。怎樣通過繪本去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讓孩子非常自然地認為閱讀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家長需要努力的方向。閱讀概念的建立、閱讀習慣的形成,閱讀能力的強化,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有了這樣堅實的配備,才能給孩子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

3、與孩子互動起來。

黃乃毓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一樣米養百樣人,一個故事引發千種感想,一本童書則引發萬種表情。”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提出很多問題,在親子閱讀活動中,父母一定要多和孩子交流,一起分享書中的樂趣,這樣才能調動起孩子的參與熱情,才能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筆者觀察到,一些父母認為閱讀是孩子的事,等到孩子自己認字時才可以讀書。其實,兒童早期閱讀,特別是親子共讀的模式,不僅能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還有助於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一家人一起享受純粹的閱讀樂趣,讓讀書變成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好玩的事情,讓閱讀變得沒有那麼嚴肅,讓閱讀變為家庭的一種日常活動,孩子會漸漸明白閱讀是和開心連在一起的,是和爸爸媽媽的感情聯繫在一起的。

4、孩子才是繪本閱讀的主角。

在讀繪本的時候,孩子才是主人,孩子慣性思維尚未建立,繪本裡所有細節對孩子來說都是大大的驚喜和發現。家長應帶著孩子一起探索繪本的神秘世界 ,而不是扮演一個無所不知的大人形象,什麼都告訴孩子,這樣孩子主動探索的機會會減少,思維發展也會受限。

此外,家長還應與孩子一起讀、一起學、一起成長。經常鼓勵孩子,比如說:“你竟然知道啊,媽媽都沒發現啊!”,類似鼓勵的話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也讓孩子願意和父母去分享和交流。在這樣愉快的閱讀空間裡,孩子會在繪本閱讀中有更多、更豐富的發現。而大人也可以通過繪本學到更多、得到更多, 甚至更加瞭解你的孩子。

林美琴老師舉了一個她孩子的例子:“當時我的孩子才三歲,一天看繪本時,有一頁畫面是小朋友在後臺準備上臺表演,上面的問題是:後臺的小朋友是什麼樣的心情?大部分小朋友都會回答很緊張,而我孩子眼睛睜得大大地說:‘好期待’!當孩子後來決定要考音樂系時,我考慮要不要認同孩子的選擇,可是腦子突然冒出來小時候三歲給孩子讀繪本,孩子說好期待的畫面。於是我相信孩子適合走這條路。”你會發現,和孩子的親密關係,對孩子進一步的瞭解,從小時候跟孩子共讀繪本的時候就已經悄然建立起來。


結語

筆者一直堅持一個觀點:繪本的力量,遠遠大於所謂的說教和口號。小繪本有大格局,小繪本是一個大世界,這座寶藏還等待我們進一步去發現和挖掘。愛繪本、愛閱讀、正確閱讀,孩子必定會以更加堅實的腳步邁向未來。
 

最後以林老師作品《繪本有什麼了不起?》中的話結束本文:“繪本不是如表面看到的那麼簡單,同樣,孩子也不像大人想像的那般膚淺。這樣的繪本閱讀理念並非是讓成人以知識、經驗淩駕于孩子之上,而是引領孩子自己去發現,以敏銳的觀察、細膩的感受與豐富的想像力,發現閱讀過程中的種種驚奇與美好。”

 

 

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阅读的力量 梁慧瑜(2015/1/28)


   

这几天有幸出席台湾阅读推手林美琴老师在不同场合的阅读讲座和工作坊,亲身体会到了阅读的力量,也受到了巨大的启发。
     林美琴来新为本地小学华文教师进行培训已十几年之久,不仅是一位资深的讲师,也是最了解我国华文教育情况的“局外人”。

阅读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一切学习力的基础。在这几次的演说中,林美琴都强调了培养孩子的阅读素养的重要性。什么是阅读素养呢?根据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的定义,阅读素养是读者对文本內容的理解、运用、反思及参与度,以实现个人目标、推进知识、发展潜能,并投身社会的能力。它强调的是阅读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功能,以及应付日常生活所需的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
   换言之,以林美琴的话来说,就是学生在离校多年,把在求学时期所学的都忘得七七八八后,所剩下的就是阅读素养。真正的阅读力,就是孩子在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还具备的能力,是陪伴孩子终身的一种能力。一个懂得阅读且热爱阅读的人,肯定是一个拥有思考力、专注力和创造力的人,也是一个能够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人。

    在这个多元变化的时代,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谁都不肯定。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今天的学生真正需要应用在求学时期所学的能力是在什么时候?其实不是在小六会考或中四会考的时候,而是在他们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时。所以我们的教育所需要让孩子具备的,是适应他们在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培养他们应试的能力。

林美琴在演说时问了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她问:“如果有一天不考试了,难道我们的孩子就不需要学习了吗?”身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看到学习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停留在考试中获得几个特优的意义。

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不爱阅读、不爱思考、不爱学习。但我们在家里,或是在课堂上,有没有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培养热爱阅读、热爱思考和热爱学习的环境呢?我们往往重视的是孩子有多少知识的成就,却忘了关注他们有多少学习的潜能。

虽然林美琴的演说课题是针对华文的阅读和学习,但我认为她所分享的很多内容都非常准确地反映了我们整个教育的大环境。

要给孩子怎样的礼物,决定权就掌握在我们这些成人的手中。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共讀繪本ABC --明報周刊專訪


(原文刊於明報周刊http://www.mingpaoweekly.com/home.php) 27/09/2013  

(左起)林美琴,菜姨姨和撰文蘇美智
 
撰文:蘇美智
 

共讀繪本時,你會原汁原味地朗讀原文嗎?還是加油添醋用口語敘述故事?沒有文字的繪本從何讀起?如何把孩子對圖像的興趣延伸到文字?

很多媽媽都知道繪本的好,這趟,兩位分別來自台灣和香港的繪本推手將從共讀技巧的ABC說起,分享如何把繪本魔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誰是受訪者?

林美琴老師是專事閱讀與寫作教學研究的台灣學者,主持過不少親子共讀培訓工作坊,著作包括《繪本有什麼了不起?》、《兒童閱讀新識力──兒童讀書會與班級共讀》、《繪本遊藝場》等。

菜姨姨是本港的資深故事媽媽,馬不停蹄到學校分享閱讀樂趣,並組織大大小小的讀書會推廣親子共讀,著有《不說道理,只說故事》一書。

Q︰怎樣挑繪本?繪本也有不同屬性嗎?

A︰繪本的形式很多,根據圖文搭配比例的話,可以分成四類︰無字的、圖多字少的、圖文並茂的、圖少字多的。也就是說,繪本可以沒有文字,但一定不能沒圖畫。圖畫能降低閱讀的門檻,拓闊讀者的年齡層,所以從零歲到99歲的人兒,翻開繪本都能讀得津津有味。

雖然繪本面對的年齡層這樣廣,但是林美琴指出,爸爸媽媽挑選繪本時,仍要視乎手上的書能否針對個別孩子的能力、年齡和興趣。這就是我們用功的時候了︰學懂欣賞繪本,了解它們的屬性和設計,再好好配對,加以運用。因為即使無字書也有很闊的光譜,有些能親近幼兒,大孩子卻嫌「幼稚」,甚至可能引起反感情緒;另一些則需要較高層次的邏輯思維和生活經驗,大人和大孩子都能讀出興味,幼兒卻看不懂。

拿一本繪本仔細看,便會發現它裡頭很多潛藏的心思。以幼兒繪本為例,為了引發孩子好奇,故事大都圍繞着充滿拙趣的人物和動物,內容也貼近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這些繪本的詞彙不多,而且喜歡使用重覆句型,即使孩子未認字,但是把故事連聽幾遍以後,也會很有興趣地模仿,依着韻律和記憶來琅琅誦讀。

另外,幼兒繪本的規格變得愈來愈小,其實是為了方便小手指翻頁。這動作看在大人眼裡平平無奇,卻代表小腦袋已在努力運作,學習讀通這一頁跟下一頁的結連。說到底,不是說大人把故事講完,孩子就算讀過了。小朋友對故事背景有認識後,便可以自行探索和決定閱讀節奏,並且發展真正的閱讀能力。

Q︰親子共讀有什麼技巧?怎樣靈活運用?

A︰對於親子共讀的技巧,林美琴提出三種基本功──

一)原汁原味的朗讀法

這是把繪本文字原汁原味地讀出,它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助孩子累積詞彙。大人常常以為孩子一定不會懂得某些字,便乾脆把某些描述如「媽媽怒髮衝冠,火冒三丈」簡化成「她非常非常的生氣」,結局是淺化了孩子的詞彙和認知。林美琴指出,詞彙也要跟得上思考深度,方才講得出。缺乏詞彙也會堵住情緒出口,跟很多現代孩子的情緒管理差勁有關,就像肚痛時只懂得向醫生喊痛,也不曉得還有『悶悶的痛』和『一陣一陣的痛』這些描述。

事實上,繪本裡的圖畫已經為文字準備好最佳補充了。譬如說,用語言來解釋「囂張」非常困難,但要是搭配上文下理和畫中狸貓的臭臉,這個文字「謎題」便輕易解開。所以爸爸媽媽共讀時不妨大膽些,把文字原汁原味地唸出來。另外,生動的朗讀還可以透過音色、音量、音調和速度來傳遞文字的語感,讓孩子瞭解同一句「沒什麼」在不同的情景中,也會產生迥異的情緒和指涉。

二)加油添醋的敘述法

可是有些書我們鐵定朗讀不來,包括無字書和字少圖多的繪本。林美琴舉例說,有一本很妙的繪本,每頁只得一個「呀」字,無論打翻牛奶、考試失手、看見美麗的風景等等,不同情景和情緒全用一個字包涵了。共讀這繪本時,我們必須把圖像和文字資訊綜合起來,才得出完整敘述,所以「加油添醋」少不了。「在圖像時代中,每個人都要重新認識圖像、理解圖像語言,而繪本就是以圖像為主的書種,如果不懂圖,又如何在閱讀繪本時理解它的意涵?」

敘述法最大的難度,也許在於如何在不是原文照唸的情況下,依然完整有序地把故事傳遞清楚。為此,林美琴提出「場景->角色->情節」這技巧。以繪本《雨傘》為例,雖然通篇找不到一言半語,但是我們可以從圖像中擷取資訊︰「遊樂場上,一個小女孩撐着紅色雨傘,手裡還拿着黑色雨傘,默默的走在路上。」這敘述當然還可以繼續擴充延伸,至於那「油」和「醋」怎樣加,端的視乎我們的想像力和對生活情境的靈活運用。林美琴有一個貼士︰從感官開始,把雨打下來的滴答聲、雨中清涼的味道、遊樂場的空空蕩蕩,一一口敘出來,然後從外而內,推敲女孩的心情︰她在想什麼?這時有什麼期待?

敘述法不受文字局限,可以發揮很多可能性。

三)品頭論足的討論法

有些繪書的命題就是要癲覆傳統思考,譬如《頑皮公主不出嫁》就推翻了「從此王子和公主快快樂樂生活下去」的慣性,也有一些故事設開放式結局,鼓勵討論。而討論故事,除了能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知道他們懂得幾多外,也是思考和表達能力的訓練。有一個說法︰你問什麼問題,決定了孩子怎樣思考。

如果你一時想不到該拿出什麼問題來討論,可參考林美琴的建議︰(參與的)你看到什麼?發現了什麼?(預測的)你覺得接下來會怎樣?(理解的)為什麼會這樣?(應用的)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統整的)讀完這本書,我知道……林美琴還有一記提醒︰不要每次都「借刀殺人」,借討論繪本來數說孩子的不是。

這三種共讀基本功在台灣各有擁躉,但是林美琴認為最重要的還是靈活變通︰不單因應繪本屬性來選擇共讀方式,還要在共讀過程中隨機應變,即使讀同一本書也可以交換運用。譬如在朗讀故事時,倘若孩子看來聽不明白,甚至開始坐不住了,我們便得趕快換上敘述法或討論法,只在某些重要環節朗讀關鍵句子。

故事讀完,也不代表來自繪本的樂趣便到此為止,還可以大玩延伸活動,唱一首相關的歌、來一次角色扮演、做一本小書、甚至把繪本演成小小舞台。這樣也能回應孩子喜歡翻聽同一個故事的心理需求。

說到這裡,你會發現共讀不簡單︰多朗讀才能建立豐富而精準的詞彙,敘述故事時不會乏善足陳;爸爸媽媽引領孩子討論時要靈活思考,並且善用生活情境來表達。說到底,爸爸媽媽都需要學習,但菜姨姨提醒我們,不要把親子共讀弄得太沉重,填塞太多學習目標,也不必緊張兮兮造成很大壓力。因為有關共讀,孩子愛的還有親子間的親密。我們的功課就從培養興趣開始,先讓自己享受繪本好了。

Q︰為什麼是共讀,不是陪讀?

A︰一位媽媽參加林美琴的繪本共讀培訓,開宗明義便問︰為孩子講故事很累,有什麼法子能讓自己不要一面講,一直偷翻後面還剩幾多?

「共讀繪本,孩子首先看到的不是書,而是臉──爸爸媽媽的臉。如果我們一臉不耐煩,孩子難免會想︰這書有這麼難看嗎?讀書是不是很痛苦?這種聯想會影響孩子對閱讀一輩子的態度。

「如果你只是想透過繪本來教孩子,不自覺得就會很累,因為你在消耗自己。所以我們常說親子共讀,而不是陪讀。如果媽媽把繪本也看成功課,繪本便成為孩子的另一種功課,不考試時便不讀,成為被動的學習者。」林美琴說。

被動的學習者只會等待爸爸媽媽來講故事,但是透過繪本的圖文結合,孩子其實可以比我們讀得還好。這一代大人很多都被文字主導了認知方式,形同「圖盲」。相反,孩子不懂得幾個字,也沒有多少人生經驗可以憑藉,於是把圖像看得事事新鮮,常常揪出很多被忽略了的細節。因此,共讀繪本時,大人不要忙着擔當知識灌輸者,不妨也問問孩子︰你覺得接下來會怎樣?你還發現到些什麼?「所以說,小朋友才是我們的老師。」菜姨姨說。

如此共讀,孩子更有成功感,更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然後愈讀愈有趣味了。

Q︰怎樣令繪本成為高層次閱讀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A︰在菜姨姨的接觸裡,不少香港媽媽都擔心繪本令孩子不認字只識圖,台灣媽媽原來也身同感受。她們憂心孩子失去閱讀文字的耐心,沒有圖便看不下去,所以「橋樑書」才出現,用多字多圖少的方式引領孩子過渡看文字書。

但是在林美琴眼中,只要有適當的引導,圖像不單不會成為孩子認字的「阻力」,更是他們親近文字,發展高層次閱讀能力的「助力」。「關鍵在於學習者是否依賴圖像而放棄文字,還是以圖像作為親近文字的媒介,對於文字不僅是看到、讀到,更可以感受到。」

繪本的圖像正好補充文字,讓孩子感受到文字傳遞出來的情緒心情和感覺。「讀過繪本,以後孩子再讀文字就有畫面。譬如文字說『美』,但究竟怎生美法?孩子只要唸字,腦中便會蹦出繪本裡很多美麗的畫面,從圖感結連到語感,把孩子對圖像的興趣引導成為對文字的深刻體會。」

共讀是親親孩子

與孩子共讀繪本是享受,大概只是因為爸爸媽媽實在太忙,才一下子沒感受得到。合著《繪本之力》的日本作家柳田邦男的兒子早逝,他曾分享喪親後的歷程︰自己一直走不出悲傷,直至某次在書店蘯進童書部,把繪本一本接一本的翻下去,才忽然把與孩子共讀的點滴都翻回來。他慶幸自己曾經努力地留下這樣甜蜜的回憶。

談到共讀對親子關係的價值,菜姨姨尤其肉緊︰「小朋友需要你的時間不過是在十二歲之前,之後便有自己的生活,十年咋,好快無﹗雖然我們都不是天生便會講故事,但何不為孩子改變一下,用共讀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樣打好基礎,多傾計多溝通,孩子長大後有心事時,爸爸媽媽才接得住。」

事實上,繪本的題材幅員廣闊上天下地,也為親子話題打造出很大的空間,提供了大好機會讓爸爸媽媽多了解孩子──他喜歡什麼?他做什麼怎樣也不會倦?他怎樣看事情?老天爺給這個孩子送了什麼禮物?認識孩子,助孩子打開老天爺給他們預備的「禮物包」,是父母的功課。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從閱讀、寫作談到臺灣文化與文學--訪林美琴老師

 

                                                                     
 整理/王奕期 
◎ 1998.8.2 「妙心寫作讀書會」專訪活動
 ●前言 
 
    林老師是一位文學創作者,對於散文寫作有豐富的經驗與心得,此外 
,她還是讀書會的專業講師;因此,藉由老師深入淺出的解說,使我們更 
加了解「寫作」的精神與「讀書會」的意義。以下謹就「寫作」、「讀書 
會」、「文化現象」等課題略作整理,期望讀者諸君產生共鳴。 
 
●寫作是真誠的面對生命 
 
    人生的許多經歷,是可以透過文字與自我對談,了解自己心靈的聲音 
,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並對生命成長的軌跡,留下一些記錄。唯有發自 
內心、真心去寫的內容,才有它存在的價值。不需要為了迎合潮流而寫作 
,寫作先要去除矯揉造作之心,並且不擔心得失。對創作者而言,忠於自 
己,每天寫,是首要條件。     
 
    文字本身就是風格的塑造,寫作最快樂的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它結合 
生命中許多的素材以及生活的經驗,了解自我內在深層的內涵,讓自己有 
更深入的省思空間;當別人也能從你的文字中產生感動,進而鼓勵你創作 
;這對個人的寫作心路歷程是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使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能夠有個完整的記錄,了解個人細微的心情變化,進而調整自己,慰勞自 
己,讓自己安身立命,使生命更加圓融,則文字紀錄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 
。 
 
    寫作可以培養自己敏銳的感受力。目前社會上缺乏文學的感受力,如 
果一個小孩對文字沒有感受力,對生活周遭沒有感覺,沒有文學的熏陶, 
只在乎自己,這對國家、社會都是一種傷害。寫作需要推廣的原因是要讓 
我們有感受,讓生活中的記憶用文字寫下來,進而擴及到別人;因為一個 
能真誠面對自己的人,才能讓自己的生活品質有所提昇。       
    或許有人會以為散文就是作文,然而,兩者之間的差異頗大。作文的 
形式,著重於起承轉合、中規中矩、架構清楚、頭尾及分段與結論等層面 
。散文創作,除了有主題之外,更要有自己的特殊風格與對文字的經營。 
因此,散文具有創作性、藝術性。 
 
    散文的寫作,是作者經由內在心靈的沉澱、思考所凝鍊出來的,它所 
創造出來的風格,也是獨一無二的,透顯在紙上的氛圍更是誘人想像的。 
除此之外,因為它是作者面對自我的深層對話,在這其中即蘊含了忠實的 
情感,一股屬於心靈的聲音。因此,它能喚起讀者的感動,進而與作者產 
生共鳴,而使讀、寫之間,兩者都獲得了淨化與昇華。 
 
    文學寫作必須藉由不斷的自我對話,才能挖掘出真正想表達的情感。 
因此,不中輟寫作,純熟地運用語言文字,傳遞思想感情,是寫作者所應 
努力的。此外,杜甫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平常養成閱 
讀的習慣,於作品精彩處揣摩、鑽研,持之以恆,日後定能推陳出新,自 
塑風格;再者,無論任何題材,皆能嘗試,從中發覺自己擅長的文體。 
 
    對於素材的發掘,則能取自生活,無論典雅粗俗,均能經由作者的剪 
裁、融鑄,而成為具有藝術性的作品。如此,不但滿足了作者寫作的欲望 
,也能觸發讀者的感情;所以說:好作品是不會寂寞的。     
    在寫作的過程中,常會隨著情節的鋪陳,而有令作者無法預設的發展 
。它們可能是作者潛意識的再現,也可能是取材於生活。所以,時常可在 
閱讀文學作品中,發現心有同感,這正是洞悉了作品的意涵;而藝術的內 
在本質,也往往於此透顯。當然一部足以撼動人心的作品,其寫作的過程 
是艱鉅的;所以,除了日常的涵養外,保有內在心靈與外在環境的寫作空 
間,是重要的。 
 
    對於寫作者來說,寫作的重點並不在於作品是否有人欣賞,而在於是 
否能真實的面對自己,由此觸及內心的聲音,甚至會在這段過程中,發現 
自己有成熟的心智年齡。因此,記錄生命成長的軌跡,文字就成為最恰當 
的媒介;因為文字具沉澱的特性,可以給人思考的空間,作品的生命也在 
此被賦予。 
 
    寫作是須要全心全意經營的事業,作者透過自我的要求,不斷地寫作 
,會有一定的寫作量。雖然,一件作品的產生未必能獲得他人的青睞,但 
退稿也並不意味失敗,因為不同的刊物,具有不同的版性;所以,退稿之 
後,別急著否定自己,再從讀者的角度去閱讀,找出需要潤飾的地方,試 
著再投他處;畢竟,一件作品是必須不斷修改,方能達到精鍊的境界。千 
萬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放棄寫作。 
 
    若能了解寫作的動機,知道自己想表達些什麼,讓心靈有空間、思緒 
能清晰,一字一句的用心經營,即使起初無法正式發表,日久也必能獲得 
肯定。所以說:寫作只要能真誠的面對自己,作品就會具有價值;再藉由 
結合人生經歷,使生活經驗成為好題材,讓寫作成為一件愉快的事。  
    綜上所述,希望能對有志寫作的朋友,有所幫助,同時也讓讀者了解 
寫作的艱難與神聖,進一步促使讀者能夠自許為寫作者的知音。當然,參 
與「讀書會」就是一個良好的學習途徑。 
 
●讀書會的內涵 
 
    讀書能讓人不孤寂。藉由參與讀書會,更可了解作品的底蘊,即作者 
所想透露的意涵,進而促使讀者感動、產生共鳴。若能以閱讀的眼光去觀 
照萬物,體會藝術的本質,兩者其實是沒有疆界的;更可以說:人類的情 
感是互通的。 
 
    讀書會所以能夠吸引人,是必須經過「包裝」、「設計」才能觸發學 
員的興趣。因此,事先的雙向溝通與觀念的建立,即成為不可忽視的工作 
。讀書會是可培養藝文人口、提昇閱讀品味,但飢不擇食、囫圇吞棗的閱 
讀方式,絕不是讀書會創立的本意。因為讀書會成員的聚集,將形成一多 
元化領域,每個人豐富的思想、見解,將會使得自己觀察事情,更全面、 
更深入。因此,「階段性的閱讀」,就成為程度不一的學員們,最好的認 
同空間。 
 
    一般人或許會以為,參加讀書會與自己閱讀沒什麼兩樣,其實,這樣 
的觀念必須稍作修正。讀書會當然是以閱讀作品為主;然而,它又並不僅 
止於此,透過共同閱讀,所衍生出來的經驗,正是讀書會彌足珍貴的所在 
。 
 
    首先,就閱讀的內容選擇而言,可能與個人先前的閱讀領域不同,而 
增加了新知。再者,閱讀後的心得討論,因為人人體會殊異,而能分享他 
人的智慧,拓展自我生命的視野。再其次,經由資深講師的引導,更能契 
入作品的深層意涵,領會作者的創作動機,進而獲得感動、萌生共鳴,體 
認到藝術相通的本質與人們共同的情感。所以,參加讀書會,浸淫在書本 
中,潛移默化的人格熏陶,正是自我成長的良機。
  讀書會雖然以閱讀為主,但往往也因成員的需求不同,而有不同的運 
作方式。將閱讀與寫作結合,是自我超越的期許。然而,寫作是需要用心 
耕耘的工作,當眾人的程度參差不齊時,應先讓讀書會穩定成長,勿急著 
有一定的創作量,可先從摹仿的過程中,紮穩駕馭文字的基礎,或從小品 
文來練習,如:寫日記。透過作品的賞析與討論,將有助於寫作技巧的磨 
練。寫作是必須先有賞析他人作品的能力,而後才能曉得如何創作。多閱 
讀,絕對有助於寫作能力的提昇,當自己有了敏銳的感受力與觀察力,則 
隨處都是寫作的題材。
  寫作讀書會希望能培育藝文人才,它並非只是知識的累積,而是對生 
命的感動,與心靈的洗滌。文學作品的重要性,即是讓我們從文字之中得 
到感動。當我們想要改變生活,豐富人生旅程時,則愈有深度的去歸納與 
反省,直接用文字記錄下來,漸次深入知道自己所思、所要表達的,將會 
是人生中的一種理想。
  現代人好以忙碌為藉口。其實,能加入一個自己感到有興趣的讀書會 
,養成讀好書的習慣,藉以提昇自己,無論是閱讀的品味,或者是人生觀 
的澄清,都是促進成長的好機會。 
 
●文化現象的釐清
  寫作的過程中,基本上是先找到一個自己所相應的題材。主題式的書 
寫會讓寫作更有動力,它會讓我們留意思緒的變化,進而觀察生活周遭的 
題材與反映。若作品太重於技巧,反而失去了寫作的生命力。我們應有自 
己的歷史觀,從歷史的角度切入,來記錄屬於這一代的文化現象,包含城 
市與鄉村二層面:一方面受都會特有情調的影響,另一方面,又有台灣本 
土心靈的呼喚。所以我們應該記錄在這片土地成長的經驗,融合西方的思 
想;千萬不要只是一味唯西方是從,或變成「被裱褙」的都市人。
    我們這一代並非純粹屬於鄉土或都市,而是大時代環境所形成的生命 
。人格形成中的鄉土部分,有時會不經意的磨滅,但是我們可以不迷失於 
都市中,於都市中也懷有鄉土情懷;擺脫以往人們對台灣文學的刻板印象 
,擺脫都市人「被裱褙」的空虛心情,為這一代人尋找靈魂的出口。
    一個真誠面對生命態度的創作者,才足以稱為作家。寫作如果不能充 
分了解心靈深處的內涵,只能說是一個文字工作者。倘若只是為了屈就市 
場版性、短視近利而寫作,就成為文字工匠。放觀當今暢銷書排行榜,不 
也屢見以「八卦」字眼聳動人心,刺激購買慾的作品。如此不負責任的作 
者,以及這樣不智的讀者,所隱藏的社會問題,不就是在昭告世人:你我 
正身處在劣質文化中。原本可藉由好的文學作品淨化人心的理念,在現代 
或許將成為另一種神話。
  現今有文學家提倡重新回到文字的世界來。因為聲光媒體的橫行,致 
使人們忽略了深層的省思,對文字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感官的刺激,令人 
目眩神移,稍縱即逝的流行,遮蔽了生命中最簡單的感動。唯有重拾文字 
的閱讀,才能直接地去思索生命的終極意義。文字是很平實而富有生命意 
義的,是經由內在的思考與了解,而成為精神層面中最寶貴的財富,也因 
此才能使得自己不再孤獨、不再恐懼,並進而培養多元化思考、想像的能 
力。
  近年來,本土文化的保存意識抬頭,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學者不在少 
數,也因此許多優美的傳統文化獲得重視。然而,在這背後亦隱藏了不少 
問題,姑且不論已流失,或不易蒐集、保存的先人智慧;本身從事歷史文 
化重建的工作者,竟也有不認同本土文化的現象,在他們的眼中,這些只 
不過是市井小民留下的俗文學。所以要研究,無非是為了名與利。如此可 
怕的心態,絕非提昇研究台灣文學的原動力。
  對台灣文學的想法,有人留存著悲苦的印象。用閱讀的角度與眼光來 
看本土文學,無論粗俗也好,精緻也罷,從粗俗中找尋文化的智慧,卻是 
我們這一代的使命。 
 
●結語
  每個人寫作的風格是一定的,不用擔心閱讀人口不夠,好的作品,一 
定有人欣賞,一定可以找到與讀者互動的共通點,若能維持個人獨有的風 
格,堅持下去,經過一些時日,自然會營造出自己的特質。閱讀與寫作是 
相輔相成的,唯有忠於自己、努力的寫,不要灰心,自能領悟文字所散發 
出來的美感。
  好作品的產生絕非偶然,為了迎合市場而寫的暢銷書,對我們的幫助 
是有限的。只有當作者能夠真誠面對自己,記錄生命成長的軌跡,這樣的 
作品才能夠提昇我們的性靈。試想,當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時,省思你一 
生擁有些什麼?對一個真誠面對生命的創作者而言,「文字」將是其一生 
中最珍貴的記憶。 
                                  文章日期:2010-09-25 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