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琴的讀寫人生

Facebook 名片貼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绘本就是了不起

                    
2016-04-29 张贵勇 中国教育报张贵勇 中国教育报张贵勇

林美琴,台湾台南市公共图书馆委员及县市读写教育咨询顾问,专事阅读及写作、作文教学研究,带领国内外阅读、写作、书会、说故事等培训课程及工作坊。著作包括《绘本有什么了不起?》《绘本游艺场》《上作文课了》《手制绘本快乐玩》《儿童阅读新识力》等十余种,译有绘本《图书馆老鼠》等。

绘本就是了不起
——台湾知名阅读推广人林美琴谈绘本阅读

 
学生不爱看书怎么办?孩子只爱看图不看文字好不好?读书太快或太慢是不是问题?……近年来,伴随童书出版风生水起的是,许多教师和家长在方法上准备不足,面对种种阅读问题无从下手,无法科学指导孩子的绘本阅读。那么,到底该如何发现绘本的秘密,最大限度发挥绘本的教育功能?怎样通过绘本构建孩子的综合素养?
“我们这一代家长都是读着文字长大的,而现在的孩子是读图长大的,不能再用以前那一套阅读方法来教育孩子了,相反要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和阅读的内在规律,为孩子讲读绘本,用好绘本。”近日,台湾著名阅读推广人、《绘本有什么了不起》作者林美琴来京推广她的绘本阅读理念,活动期间她接受了记者专访。
 
读绘本时要找到“圆心”
“绘本能给孩子一种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其看到奇妙的故事世界。”林美琴表示,绘本虽然在形式上跟电玩一样同为休闲娱乐的工具,却有着电玩所没有或天然缺少的感动与温馨,打完电玩,心里可能是空虚的,而看完宫西达也的《我是霸王龙》《遇见你,真好》等,心里一定是满的,涌动着奇妙的感动,这是绘本也是阅读的核心价值所在。
无论对哪个年龄层的读者,绘本都有提升阅读兴趣的作用,兴趣正是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是阅读乐趣不断持续的基石。但绘本阅读有着内在规律,如绘本的装帧设计、每页前后的串联、开本的大小、镜头的运用等,短短的二十几页画面,任何一个画面背后都不是无意为之的,而是为了表现故事或主题。这就需要教师和父母了解绘本的基本知识,找到绘本的“圆心”,再通过观察和阅读,发现作者展现这一主题的方法、技巧。
在《绘本有什么了不起》中,林美琴全方位介绍了绘本的种类与构成,介绍了如何从图文信息进行推论,建构孩子的阅读力,并系统解读了《石头汤》等经典绘本。在她看来,绘本有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语感,在从图感向语感延伸的过程中,帮助其提高观察、思考和分享的意识。循着这样的方法,绘本就不只是图书,而是一种陶冶身心、开阔视野的工具。例如,大卫•威斯纳的《疯狂星期二》里,天亮时分警察头顶天空青蛙状的云,就是隐藏的非常重要的信息。当孩子发现了这一秘密,会激发阅读兴趣,爱上阅读。

何为真正的绘本阅读?林美琴的看法是,从绘本的图文元素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再经过推论及联结统整所有线索,掌握绘本的主题与意义后,观照自身的经验与知识背景,唤起情感与思维来响应与印证,进行检验、评估与批判,最终发展阅读对于自身的意义。
“我们那一代是以文字阅读为主,阅读滋养了各方面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因为过于注重读图,缺乏文字阅读的相关训练,因而很难生出深刻的反思。”林美琴说,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一起去发现文本。当教育者引导孩子通过读图,探索角色与空间的彼此关系,进而进一步感受角色在环境中的处境,角色之前的微妙互动或情感对应,就能一点点地深入故事,有着真切的阅读体验,激荡出更丰富多元的思维,绘本就此与孩子的生命联结在一起。
 
绘本有价值,但也要警惕误读
谈及绘本阅读的误区,林美琴认为,包括台湾在内的许多地区,都曾存在有两个极端,一是教师和父母完全不去引导,只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感受;二是指导过于教条,阅读之后要回答诸多问题,完成大量作业。对此,林美琴的看法是,如果大人一味让孩子自主阅读,以为孩子识字就可以看书,或者把绘本作为识字工具,过于看重孩子阅读态度等,都违背了绘本的本意。放纵与开放就在一线之间,教育者要做称职的引导者,不是教条的灌输者。
共读不是陪读,而是跟孩子一起读;家长不要让自己当老师,而是与孩子一起乐读趣读;老师要指导孩子发现绘本的妙处,不把阅读当考试的工具……在《绘本有什么了不起》中,林美琴条分缕析地指出了绘本阅读的误区。她的一个鲜明观点是,阅读绘本是好事,但也要警惕误读的现象。有些孩子从小接触绘本,但缺乏引导,使其只停留在浏览图画的五光十色,只是一种浅层的看,久而久之过于依赖图像的具体呈现,造成了想象力的萎缩,反而失去阅读文字书的耐力与能力。本该是助力孩子阅读的绘本,变成了走上高层次阅读的阻力。
绘本阅读不应只是局限于有趣的图像,而应让阅读外在的表象浏览发展成内在想象与思考的心智活动,将具体的图像转化为抽象的思维。”林美琴说,绘本是为了发现阅读力。阅读力不只是识字的能力,还包括理解与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和家长要做的,不是用绘本说教,而是跟孩子靠拢,引导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绘本阅读亦不在于数量的多寡,而是有没有自己的思考,是否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换而言之,绘本是阅读的助力还是阻力,关键在于学习者是依赖图像放弃文字,还是将图像作为亲近文字的媒介。绘本的图文是不可分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对于文字,老师也好,父母也好,要引导孩子不仅是看到、读到,更要感受到。如果通过绘本阅读,培养孩子的“图感”,以接受文字的丰富含义,孩子对绘本的领悟就会更深刻,也更能奠定其深度阅读的基础,丰富对自我的认知,使阅读真正与人生联系起来。
据林美琴介绍,从1999年开始,台湾举行了“书香满宝岛”活动。受活动影响,许多家庭开始重视亲子共读。在学校层面,考试也逐渐从单纯考知识转向考察学生的阅读面,变成一种阅读力的比拼。有一年的考题甚至就是绘本。“现在大家都讲综合素养,所谓的综合素养是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光后剩下的东西。绘本从长远来看就是建构孩子综合素养的工具。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如果将表面的信息转化为思考能力,怎么去整理、解读、判断图像背后的意味,都是绘本阅读能给予的”。
 
写作是阅读的自然流淌
传统的作文教学,习惯于让学生背诵好词好句好成语,然后套用范文,这可谓许多学校和教师教学的不二法门。但由于没有与生活、情感与常识对接,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我的一只左脚受伤了”“我最喜欢的水果是苹果,为什么呢,因为苹果是我最喜欢的水果”“我讨厌弟弟……有弟弟太幸福了”等让人啼笑皆非或毫无逻辑的内容。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林美琴认为,是作文与阅读脱节的结果。她始终坚持的一个理念是,阅读是自外而内的,写作则是自内而外的。好的作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尤其离不开绘本阅读的奠基。“绘本其实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你看到什么,根据书中的线索猜测故事的进展,即从图像、线条、造型、色调、构图等细节中,都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进而梳理角色与环境的关系,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通过对构图的感知,绘本阅读就能从表面的视觉游荡,发展成为立体探索的心理活动,从情节中进一步探索到角色的感受与想法,有不吐不快的冲动,这样就能写出很好的故事。
“席慕容写一棵开花的树,能写得那么美,就是因为诗人用心去观察这棵树,把自己融入一种情境之中。”写出好故事的要素,林美琴认为离不开三大基本功:构思力、文字力和结构力。“写,这个过去被认为过时的能力,现在被验证为能培养出21世纪人才的新竞争力,能写出逻辑力、创造力、思考力,就是一篇佳作,也一定能为事业或人生加分。而练就三大基本功,除了要大量阅读经典绘本,懂得欣赏字里行间的画面,还要融入情感。某种程度上,绘本写作就是一种情感的输出,是被故事感动后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流露”。
林美琴告诉记者,目前在台湾,很多上了大学的学生要上补救班,帮助学生重新看待写作,获取写出自己想法和做法的能力。这是因为,这部分学生的写作训练往往是背诵式的,只为了高考,而不是将之作为核心能力来联系。上大学是背出来的,没有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其中更深的原因则是他们在童年时很少接触绘本,没有经过从图感到语感的训练,也没有练就用文字描述世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采访过程中,林美琴拿出一张纸,折折剪剪就成了一本小书,在上面画上图画,就变魔术般成了很好玩的绘本。她告诉记者,她会做100多种小书,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思维,如四页书是起承转合的叙事结构,五页书是递进思考的故事,20多页故事则有助于展开更多的细节。每次给孩子们讲绘本写作,他们都很期待,也画出了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对孩子而言,这些小书小书即使不出版,也是一种很有意的锻炼,至少让他们知道,绘本不是高不可及,而是好玩、有趣的存在,更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本文作者张贵勇,原载《未来教育家》2016年第2、3合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